共建共享世界最好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走筆

时间:2024-11-10 21:40:34人气:9923来源: 新华社

來源:11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

“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在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一個世界級的灣區,一個發展最好的灣區正在拔節生長。”  

11月8日舉行的2024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來自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和特斯拉等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430多名代表齊聚廣州,達成簽約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2.26萬億元。

向融而進、向新而行、向強而立,這是全球工商界投下的信心票。5年的大灣區建設才剛剛拉開帷幕,還有無比輝煌的未來期待攜手創造。

向融而進,車暢人興财旺

11月8日,廣州白雲山下,粵港澳共迎四海賓朋,這是連續第三年共同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5周年以來,粵港澳風雨兼程,碩果累累,氣象萬千。

以“投資大灣區,共創美好未來”爲主題,2024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8日在廣州舉辦。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超級工程催生澎湃流量。今年6月底,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這座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爲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将深圳至中山的車程從約2小時縮短至30分鍾。通車不到4個月,深中通道累計車流量已突破1000萬車次。

10月30日,南中高速主線及南沙聯絡線開通,深中通道再添關鍵接口。由此廣州和深圳兩座超級城市進入“20分鍾生活圈”。

  黃茅海跨海通道高欄港大橋(左)和黃茅海大橋(7月16日攝)。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大型跨海工程,連接珠海市和江門市,線路全長約31公裏。跨海段由高欄港大橋和黃茅海大橋兩座主橋組成,項目預計2024年年底通車。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連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江門市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完成全線瀝青鋪裝,距離年底建成通車更進一步。黃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橋的西延線,全長約31公裏,建成後将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一座座“超級工程”讓粵港澳大灣區呈現出車暢、人興、财旺的新氣象。

——規則制度融通破障。硬聯通正催生着軟聯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币、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在于融通“破障”。粵港澳海關“三地一鎖計劃”已正式啓動,“港澳藥械通”成員不斷增加,商事領域“内地糾紛,港澳仲裁”已成爲現實,“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爲粵港澳居民提供了跨境購物、休閑娛樂的新選擇。制度融通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動力。

今年7月,香港單牌車突破100萬輛次,實施1年的“港車北上”政策迎來新的裏程碑。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說,每逢周末或長假,很多香港居民到深圳等大灣區内地城市遊玩,與當地居民交往。“我們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做得有成效”。

——城市群融合無疆。今年5月,廣佛南環、佛莞等城際正式開通運營。至此,一條東西向橫跨廣州、佛山、東莞、肇慶、惠州5座城市的交通大動脈貫通,再加上其他城市的地鐵連通項目規劃和建設正式起步,中國最龐大的“跨市地鐵”網絡之一雛形初現,“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建設、加快成型。

“以前從佛山家裏到廣州的公司,每天往返5個多小時的通勤真的讓人苦不堪言,現在新開通了城際地鐵,時間縮短了一半還多,又快又舒服。”随着“跨市地鐵”開通,家住佛山的謝先生體驗到“同城上班”的便捷。

“城軌變地鐵,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市。”一位香港青年深有感觸地說。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說,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澳門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積極地落實國家各項政策和系列的創新舉措,加快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重點産業,推動澳門的經濟适度多元發展。

  與橫門西特大橋相連的岐江新城互通(10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中交路建承建的廣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目前已建設完成,靜待通車。與深中通道無縫對接的南中高速橫跨廣州、中山兩市,南通珠海、西進江門、東達深圳,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東西南北大通道。通車後從廣州南沙15分鍾可至中山城區,20分鍾可達深圳寶安。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向新而行,産業科技互促雙強

大科學裝置集群日漸成型、實驗室體系不斷豐富……随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快速推進,并在強大的金融、人才和市場多要素的加持下,正轉化爲現實生産力,粵港澳大灣區不斷走向全球創新高地。

——實驗室體系奠定“新基礎”。縱觀全球科技發展史,絕大部分先進技術都誕生于實驗室,而在粵港澳大灣區,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以及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實驗室平台,共同組成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爲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厚植沃土生碩果。近些年,由各類實驗室牽頭主導,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功突破深海潛航器、高集成射頻芯片、仿生合成橡膠等“卡脖子”關鍵技術,研制出全球首個腫瘤内注射藥物、全國首台場發射透射電鏡等創新産品填補國内空白……

——科技走廊引領協作“新風尚”。廣州南沙天後宮旁的白色建築内,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機櫃延伸出百兆網絡專線,緊密聯系廣州超算與香港科創力量。得益于“天河二号”超級計算機和高效高精算法技術分析,香港大學副教授林贊育能更便捷地在海量數據中,追蹤重要病原體的起源、傳播和進化。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說,截至目前,使用過廣州超算的港科大教師超過200人。

随着廣深港、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帶動和示範效應逐漸顯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之風勁吹。“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五年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列。

“我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關于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點措施,特别是用好深港河套這個重大平台,推動河套港深創科園發展,打造成爲國家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策源地。”李家超說。

——新産業聚勢騰飛注入“新動能”。輕點手機,熱騰騰的美食随着無人機槳葉的嗡嗡聲從天而降;設好程序,在烈日當頭時請無人機替代安保人員完成公園巡檢任務;躲避擁堵,乘坐“空中的士”直升機從市區直達機場……這是每天在深圳真實發生着的場景。

來自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深圳目前已開通無人機航線超過200條,建設無人機起降點超過120個。2023年至今,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超78萬架次,新産業蓬勃的生長力量撲面而來。

在新技術的牽引之下,粵港澳大灣區一批批科技企業噴湧而出,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聚勢騰飛,産業科技互促雙強呈現出新的氣象。

  黃茅海跨海通道高欄港大橋(右一、右二)和黃茅海大橋(7月16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向強而立,風雨兼程拔節生長

在世界經濟的波折裏,粵港澳三地向上突圍,在風雨中拔節生長。

——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增長放緩,大灣區經濟總量持續壯大。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到2023年的超過14萬億元,比肩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立足國内超大規模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聚引全球先進企業、技術和經驗,越來越多的企業紮根廣東,與廣東共成長。

廣東省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廣東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萬家,占全國的38%,世界500強企業有350多家在粵投資布局。今年1到9月,廣東新設外資企業超過1.8萬家,同比增長16.6%,占到全國43.3%。今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項目1933個,資金總額達到2.26萬億元,再次取得亮眼成績。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重塑、逆全球化擡頭,大灣區在風雨中強壯筋骨。通過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和新模式,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面向未來的新物種企業,粵港澳大灣區一批企業競争力強勁、産業筋強骨壯。

今年以來,曾因遭受極端打壓而陷入低谷的華爲手機再次崛起,重奪市場第一。國際調研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華爲以17.5%的市場份額再次成爲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第一名,一季度和二季度手機出貨量增幅分别爲110%和50.2%,增速領跑行業。

——面對國際競争日趨激烈、發展環境嚴峻複雜,大灣區向改革要活力。大灣區因應改革而生,因應改革而強。近年來,粵港澳三地攜手深化改革先行先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的營商環境,讓一切生産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财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2022年在首屆大灣區招商大會現場簽約嘉士伯佛山生産基地項目,在雙方的通力合作下,項目隻有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建設,創造了全球啤酒行業同等規模項目中罕見的建設速度記錄。如今,嘉士伯佛山三水生産基地已于8月底正式投産,擁有兩條瓶裝生産線、一條拉罐生産線和一條桶裝啤酒線。嘉士伯中國總裁李志剛說,新生産基地投産是産能的增加,也是嘉士伯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信心。

近年來,深圳市坪山區銳意改革,在全國率先制定區級智能網聯全域開放管理辦法,謀劃實施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通關便利化等改革項目,有力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規上工業總産值增長13.2%。區委書記楊軍說,坪山始終把深化改革作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堅持以改革的主動赢得發展的主動,持續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内生動力。

“廣東已連續4年被評爲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廣東省大灣區辦專職副主任祝永輝說,粵港澳大灣區對标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跨境便捷高效流動,正成爲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

大灣區正在張開雙臂,誠邀全球客商和海内外英才,踴躍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凱星 吳濤 丁樂)